大家好,今天小华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伯尔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伯尔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一、伯尔人物事迹、贡献
伯尔的文学生涯始于二战后的创伤。从1946至1952年间,他发表了多部作品,如中篇小说《列车正点到达》(1949)、长篇小说《亚当,你曾在哪里?》以及短篇小说《飞刀艺人》(1948)和《败家子》(1951),这些作品深刻反映了战争的罪恶和德国人民的苦难,以灰暗抑郁的基调揭示战争的残酷现实。
1953年至1965年,伯尔的创作焦点转向了战后西德社会的批判。他的作品如《一声没吭》(1953)、《九点半钟的台球》(1959)和《小丑之见》(1963)描绘了小人物在社会中的挣扎,反映了战后社会的不公和军国主义的潜在威胁。
进入七十年代,伯尔的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他的代表作如《莱尼和他们》(1971)、《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1974)和《监护》(1979)揭示了德国历史的变迁和现代社会的弊端。这些作品通过小人物的不幸,深入剖析了战前、战争时期以及战后的社会面貌,具有深刻的批判性。
伯尔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立场,他的笔触广泛,从小人物的苦难到社会现象的揭露,无一不展现出他的社会关怀。他的艺术手法多样,如白描、夸张、象征等,使得作品人物鲜活,主题鲜明。除了上述作品,还有《一次出差的终结》和《河流风光前的女人》等,都体现了他关注现实,直面黑暗的创作精神。
扩展资料
海因里希·伯尔(Heinrich Boll)(1917.12.21—1985.7.16)是德国小说家。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德国战后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深刻的影响了德国的当代文学的发展。
二、对于《唐顿庄园》伯尔的思想和行为,大家如何评价?
伯尔的思想在当时算是很先进的,为妇女的权利疾呼,不喜欢束胸,希望学习专业的知识而不是家庭女教师教授的;帮助仆人格温追求自己喜欢的职业;战时自愿加入护士行列,贡献自己的力量;大胆无畏地突破阶级的束缚和司机布兰森结婚,追求自己的幸福,反对腐朽的那一套。但是后期结婚后,典型围绕布兰森在运转,缺乏自己的主见,凡事以丈夫为先。
内心善良
她看到劳动人民会发自内心的同情,遇到每一个人不管是哪个阶级的都发散出(不是保持)由内而外的尊敬和善意。她不关心她有什么前程她只想知道自己能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她真正关心这个世界是怎样的,而不是资本家创造出的世界是怎样的。伯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正好人的遭遇,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卑鄙是卑鄙者的墓志铭。剧里没这么夸张,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高尚不是你为了得到好处而假装去努力的幌子,因为高尚往往无法带来什么直接的好处。
高尚的人
Sybil无疑是真正高尚的人。是一个贵族千金,也是一个凡人。凡人有自己的生活,生活有爱情质疑不公意外,生活有生活该有的一切。Sybil帮助了Gwen,帮助了Barrow,帮助了伤残军官,帮助了无家可归的病人。但是她并没有为此得到更多,她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们总希望努力有所回报,善良听到回音,邪恶得到报复,错误受到惩罚。事实是,生活并不能一直如你所愿。Sybil没有作为女权斗士,千里闻名大善人的形象出现,相反的,她可能时不时还会成为上流宴会的笑柄,但这恰恰是最真实的状态。
到此,以上就是小华对于伯尔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伯尔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