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时光已老(一)
“铛、铛、铛……铛铛……铛铛铛……”清脆的钟声从半空中荡漾开来,弥漫了整个山头,最终展落,回响在众人耳旁,久久不愿离去。
这是《振兴中学》的上课讯号。该校建在馒头山的半山腰。这馒头山的叫法,自然是村民们的口口相传而形成的俗称,盖因它外型呈馒头状圆润饱满。听老一辈的人讲,此山以前不像馒头的,倒有点像正在哺乳期的女子的乳房。六十年前,一伙土匪占了此山,而后将这土山的顶部堆平,用作操练士兵的场所。此山便成了馒头样。
这里地处赤道中部偏南区,属于丘陵与大群石山的交汇区域。由于太多小山,因而很多小土山并无官方命名,都是乡民俗称,代代相传或随当世人随意更改。
其实此处的前身是一处道观,在九十多年前就一直是僧侣们的布道场所和栖居地。传说第一代观主是个外地人,偶然路过此地时迷了路。那时天色已晚,他便在此山的山脚下露宿了一晚——当年这馒头山是个乱葬岗,四周无人烟。这位过客夜里做了个梦,梦见自己死去的模样,而尸身是由数十位门人安放在一处圆头土山上——阳光从东面照来,把地面上正在对他遗体行跪拜礼的众人照得金光闪耀。他醒后,那梦境依旧清晰。待爬到此山顶峰,他环顾四方,发现这里是处风水宝地。此处有个说辞,你且听着,叫做“地圆天方”——馒头山四周的几公里处都由群山围绕,其四方各有一座高高耸立的大石山拱卫。每当太阳和月亮升起,照到群山时,处于中部土山中作为地势最高点的馒头山总能最先照到,如同它正在吸收着这日月精华。“地圆”说的是馒头山,“天方”则以高空中那周围的四座大山山顶相直线连接而成形。
“哎呀,来这快两年了,我怎么总觉得,这里像座庙宇呀!”
“切!哪用你说,这本来就是一座庙来着。”
“是座和尚庙,又是尼姑庵。”
“你当尼姑啦!我怎么不知道呢?”
“你不也是尼姑吗!我们是戴发尼姑。”
“你才是尼姑呢,你是待嫁的尼姑……咯咯咯!”
……
几个女生叽叽喳喳的从操场边上往教室的方向赶去,待到了岔路口时才停止了打闹,然后互相道别,各回各班。
“铛铛铛……铛铛铛……铛铛铛……”第二遍钟声响起。篮球场上,还在打球的男生,有好几个开始慌乱起来,有的一边擦汗,一边穿上外衣;有的则在整理裤脚——天热,打球时把裤管挽上了;有的在四处找衬衫——球打得热急时,脱了乱扔到操场边上的草丛里……
一溜烟功夫,之前喧闹的地方都没了人影。
几个打球的男生中,李大柱走的最后边。他抱着篮球从操场边上悠哉悠哉地往教室前行,满身的汗水无处可擦——身上的棉质线挂(无袖无领的背心)早已湿透。他是走到教室后门时才想起——外衣忘拿了。他在犹豫了数秒后,大步向后门走进。
“起立!”
“老师好!老师好……老师……好……老师……”九班的教室里,同学们参差不齐的声音此起彼伏。
“你们看看自己的样子,像不像学生,啊——!你们谁敢出来大声说,自己有学生的样子,啊——!你,你,你,给我出去,报”,蓝国昌说到一半便被报告声打断,那是迟到的学生在喊,他心中一急,对那位喊完报告后就直进教室的男生吼道,“出去,报告重来!”
说完,他才意识到自己吼错对象了。他是这里的班主任,上课的第一遍钟声响起前就已经来到教室内。他就站在讲台的最里边,默默注视着众多学生从外边打打闹闹的进来,直到第二遍钟声响起,班里还有那么多人迟到,一时气起。
被班主任点到的那几个只好低头出去,闷声闷气地喊起报告。
莫尚文坐在最里边第四组的前排座位上,看着班主任在台上咆哮;看着李大柱被点名并罚站在教室最后一排,面壁思过;看着班主任用红色粉笔在黑板上端写上大大的“倒计时——20”字样,然后甩手离开;看着朱叶眉被骂得垂头哽咽;看着蓝佳欣在偷看小说……直到椅子腿上被人从后边轻踹了几下才回过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