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追认华国锋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恢复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永远开除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的党籍,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
十一大
1977年8月12日至18日,中共十一大在北京召开,出席代表1510名。选举了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
中央委员201人,候补中央委员132人;
政治局委员23人,政治局候补委员3人;
中央委员会主席华国锋,副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
政治局常委由中央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组成。
政治局常委的其他主要任职:
华国锋――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
叶剑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
邓小平――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总参谋长;
李先念――中央军委常委、国务院副总理;
汪东兴――中央军委常委,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
华国锋以其在粉碎“四人帮”中的作用和当时的特殊背景,继续当选中央主席;叶、邓、李三员老将在政治、军事、经济工作中坐镇中枢,起到了稳定局势的重要作用;汪东兴是九届政治局候补委员,十届政治局委员,本届政治局常委,一届升一格,也不算意外。本届政治局常委全部由中央军委主席、副主席、常委组成,前三位分别担任军委主席、国防部长、总参谋长,充分表明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军队地位的重要性。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增选陈云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八大政治局常委陈云时隔十余年后重进政治局常委,并当选为新成立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
1980年2月23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了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增加政治局常委人数,选举胡耀邦、赵紫阳为政治局常委;批准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汪东兴和纪登奎、吴德、陈锡联的辞职请求。
1981年6月27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了十一届六中全会,改选和增选中央主要领导成员;同意华国锋辞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请求;选举胡耀邦为中央主席,赵紫阳为中央副主席,华国锋为中央副主席;邓小平为中央军委主席;政治局常委由中央主席和副主席组成,新的排名顺序为:胡耀邦、叶剑英、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华国锋。
胡耀邦上升至第一位,华国锋则降至第七;邓小平虽然排名仍是第三,但他身居军委主席要职,实际上已经确立了在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中的核心地位。
十二大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共十二大在北京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545人,候补代表145人。选举了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
中央委员210人,中央候补委员138人;
政治局委员25人,政治局候补委员3人;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耀邦;
政治局常委:胡耀邦、叶剑英、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
新一届中央委员会不设主席、副主席,党的最高领导人改为总书记;政治局常委基本上是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延续,华国锋不再担任政治局常委和政治局委员,保留中央委员资格。
政治局常委的主要任职:
胡耀邦――中共中央总书记;
叶剑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央军委副主席;
邓小平――中央军委主席,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
赵紫阳――国务院总理;
李先念――主持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工作(1983年6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陈云――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
1985年9月16日至24日召开的中共十二届四中全会,同意年事已高的叶剑英不再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委员。
十三大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共十三大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936人,特邀代表61人。选举产生了十三届中央委员会: